”
一会的功夫,陶宜太监便赶了回来,在门外禀报道“禀告盟主,是辽东来报捷的兵士。石将军领兵大破敌军,奴婢为盟主贺。”
“哦?”赵仲卿闻言大喜,这会也顾不上什么临幸美人了,立刻说道“快,给孤更衣,陶宜,你叫报捷的兵士在门外候着,待孤穿好了衣服就宣他进来。”
“遵命。”
惠卿听到捷报,起身服侍赵仲卿穿衣的同时,也是满脸喜色地说道“王上天兵到处,犁庭扫穴、胡虏难挡,此时一战功成,臣妾为王上贺。”
“哈哈。”赵仲卿喜笑颜开。
外间自有宫人掌灯,准备茶点,应付诸事,待到赵仲卿穿好了衣服从里间出来,外面的一应准备都已经妥当,赵仲卿与那叫做惠卿的女子左右分坐,亲信宦官陶宜察言观色,适时说道“陛下,传报捷之兵士?”
“传。”
陶宜矮身应下,转身对门外道“传,辽东报捷兵士,觐见。”
赵仲卿坐在软塌上,见一个满脸疲色的士兵走进来,看见赵仲卿,噗通一声下拜落地道“小人虎翼军左厢都头高驰,拜见盟主,盟主万岁。”
“平身。”赵仲卿面露喜色,问道“辽东那边战事胜了?”
高驰跪地再拜道“恭喜盟主,石郡公奉命营地,自蓟城开拔进入辽东之后,一路荡平大小大小战斗六十余长,歼灭胡虏六千余,至襄平城外与胡虏大军相遇,便传使于辽东太守公孙昶,两位将军约定于七日前在襄平城外夹击敌军,是日,公孙太守领全城之兵与石郡公前后夹击乌桓所部,大破军阵,交战不过一个时辰,胡虏便乱了阵脚,二位将军又遣人追击,一路杀至草原,斩、俘乌桓人两万余,鲜卑人七千于,除鲜卑人被羁押之外,乌桓所俘,俱被公孙太守之子公孙嗣斩首,铸成京观,立于辽东与草原交界处,此战之后,辽东之乱一战而平。”
赵仲卿听罢,倒是露出几分讶色,说道“这公孙家的庶子倒是好大的煞气,两万多人,说杀就杀了,真是心狠手辣啊···不过都是些胡虏之辈,杀便杀了吧···”
这份战报可以说是很详细了,赵仲卿听得津津有味,回过神来之后,对着高驰问道“我听汝适才所言,条理清晰,层次分明,你读过书?”
“臣下少时读过几天的书,识得几个字。”
刚才听了喜讯,赵仲卿此时正在兴头上,看这个都头也愈发顺眼,便随后说道“你既识得文字,做个都头算是屈才了,来往传讯也算有功,给你升到厢指挥使吧,至于此战功劳,就从此处再算。”
“谢盟主。”
···
就在赵仲卿听闻喜讯的同时,襄平城外的石开却已经率领大军开拔,准备返回蓟城了。而公孙昶身为辽东太守,自然要来相送,于是便在城外的一处小亭中设酒宴一席,为石开壮行。
“将军,昶举一杯,为将军壮行。”
石开也并不推辞,饮下一杯酒之后,说道“襄平一战,是开这几十年来打的最为顺畅的一战,在开看来,太守领兵之能、运筹之机,还在开之上,实属天下名将之中。”
这个评价可不一般,石开作为幽州盟的头号猛将,几十年来纵横幽州,战功赫赫,更是赵仲卿手下武将第一人,让他这么称赞别人,可不容易。
“石将军说笑了。”公孙昶说道“昶之才具,差将军远矣,不过一守户之犬耳,更何况征战多年,昶早已厌倦疆场戎马,恨不得下一刻就归附蓟城,从此卸下身上的担子,逍遥快活去。”
石开听他这么说,立刻就明白了公孙昶话里的意思,这是要把明哲保身之道进行到底了,不过公孙昶到底是一方割据归附,就算军略惊人,到时赵仲卿还有没有可能用他也是两说,因此便不再规劝,只说道“今生能与公孙将军练手破敌,真乃幸事一件,若有将来,开亦希望能再与将军共同征战沙场。”
“此时休要再提了。”公孙昶举杯敬酒道“此战过后,昶就要在蓟城安享太平日子了,沙场就免了,若是蓟城哪处有欢场之类,昶倒乐意与将军同去玩乐一番。”
公孙昶的平日作为,石开就算在蓟城,也是听说过的,莫说置身欢场,就是庆功酒宴上也不会多喝的人物,几十年来只有一妻一妾,怎么会忽然喜欢欢场浪荡,因此也不再多说,又喝下一杯之后,便起身对公孙昶说道“太守心意,开已心知,回去之后一定禀明盟主,高官厚禄以恩养太守,还请太守放心。”
“如此,昶就在此先多谢将军美言了。”
话题谈到此处,就算告一段落,石开告辞离去,而公孙昶送了几里之后,也领着几个亲兵,转身回城。
至城门口处,公孙昶的三个儿子公孙嗣、公孙纪、公孙悌三人在此处迎接,拜见之后,公孙昶并不回城,而是对几个儿子说道“尔等几个,随我出城走走吧。”
兄弟三人面面相觑,不明白公孙昶到底是何意思,只能一起答道“唯。”
父子四人骑上马,沿着城外小路,一路漫无目的走着,足足走了半刻种之后,公孙昶才稍稍放缓马速,开口说道“老夫归附蓟城,汝等三个有何想法,可以尽皆将来。”
“这···”
“无须
一会的功夫,陶宜太监便赶了回来,在门外禀报道“禀告盟主,是辽东来报捷的兵士。石将军领兵大破敌军,奴婢为盟主贺。”
“哦?”赵仲卿闻言大喜,这会也顾不上什么临幸美人了,立刻说道“快,给孤更衣,陶宜,你叫报捷的兵士在门外候着,待孤穿好了衣服就宣他进来。”
“遵命。”
惠卿听到捷报,起身服侍赵仲卿穿衣的同时,也是满脸喜色地说道“王上天兵到处,犁庭扫穴、胡虏难挡,此时一战功成,臣妾为王上贺。”
“哈哈。”赵仲卿喜笑颜开。
外间自有宫人掌灯,准备茶点,应付诸事,待到赵仲卿穿好了衣服从里间出来,外面的一应准备都已经妥当,赵仲卿与那叫做惠卿的女子左右分坐,亲信宦官陶宜察言观色,适时说道“陛下,传报捷之兵士?”
“传。”
陶宜矮身应下,转身对门外道“传,辽东报捷兵士,觐见。”
赵仲卿坐在软塌上,见一个满脸疲色的士兵走进来,看见赵仲卿,噗通一声下拜落地道“小人虎翼军左厢都头高驰,拜见盟主,盟主万岁。”
“平身。”赵仲卿面露喜色,问道“辽东那边战事胜了?”
高驰跪地再拜道“恭喜盟主,石郡公奉命营地,自蓟城开拔进入辽东之后,一路荡平大小大小战斗六十余长,歼灭胡虏六千余,至襄平城外与胡虏大军相遇,便传使于辽东太守公孙昶,两位将军约定于七日前在襄平城外夹击敌军,是日,公孙太守领全城之兵与石郡公前后夹击乌桓所部,大破军阵,交战不过一个时辰,胡虏便乱了阵脚,二位将军又遣人追击,一路杀至草原,斩、俘乌桓人两万余,鲜卑人七千于,除鲜卑人被羁押之外,乌桓所俘,俱被公孙太守之子公孙嗣斩首,铸成京观,立于辽东与草原交界处,此战之后,辽东之乱一战而平。”
赵仲卿听罢,倒是露出几分讶色,说道“这公孙家的庶子倒是好大的煞气,两万多人,说杀就杀了,真是心狠手辣啊···不过都是些胡虏之辈,杀便杀了吧···”
这份战报可以说是很详细了,赵仲卿听得津津有味,回过神来之后,对着高驰问道“我听汝适才所言,条理清晰,层次分明,你读过书?”
“臣下少时读过几天的书,识得几个字。”
刚才听了喜讯,赵仲卿此时正在兴头上,看这个都头也愈发顺眼,便随后说道“你既识得文字,做个都头算是屈才了,来往传讯也算有功,给你升到厢指挥使吧,至于此战功劳,就从此处再算。”
“谢盟主。”
···
就在赵仲卿听闻喜讯的同时,襄平城外的石开却已经率领大军开拔,准备返回蓟城了。而公孙昶身为辽东太守,自然要来相送,于是便在城外的一处小亭中设酒宴一席,为石开壮行。
“将军,昶举一杯,为将军壮行。”
石开也并不推辞,饮下一杯酒之后,说道“襄平一战,是开这几十年来打的最为顺畅的一战,在开看来,太守领兵之能、运筹之机,还在开之上,实属天下名将之中。”
这个评价可不一般,石开作为幽州盟的头号猛将,几十年来纵横幽州,战功赫赫,更是赵仲卿手下武将第一人,让他这么称赞别人,可不容易。
“石将军说笑了。”公孙昶说道“昶之才具,差将军远矣,不过一守户之犬耳,更何况征战多年,昶早已厌倦疆场戎马,恨不得下一刻就归附蓟城,从此卸下身上的担子,逍遥快活去。”
石开听他这么说,立刻就明白了公孙昶话里的意思,这是要把明哲保身之道进行到底了,不过公孙昶到底是一方割据归附,就算军略惊人,到时赵仲卿还有没有可能用他也是两说,因此便不再规劝,只说道“今生能与公孙将军练手破敌,真乃幸事一件,若有将来,开亦希望能再与将军共同征战沙场。”
“此时休要再提了。”公孙昶举杯敬酒道“此战过后,昶就要在蓟城安享太平日子了,沙场就免了,若是蓟城哪处有欢场之类,昶倒乐意与将军同去玩乐一番。”
公孙昶的平日作为,石开就算在蓟城,也是听说过的,莫说置身欢场,就是庆功酒宴上也不会多喝的人物,几十年来只有一妻一妾,怎么会忽然喜欢欢场浪荡,因此也不再多说,又喝下一杯之后,便起身对公孙昶说道“太守心意,开已心知,回去之后一定禀明盟主,高官厚禄以恩养太守,还请太守放心。”
“如此,昶就在此先多谢将军美言了。”
话题谈到此处,就算告一段落,石开告辞离去,而公孙昶送了几里之后,也领着几个亲兵,转身回城。
至城门口处,公孙昶的三个儿子公孙嗣、公孙纪、公孙悌三人在此处迎接,拜见之后,公孙昶并不回城,而是对几个儿子说道“尔等几个,随我出城走走吧。”
兄弟三人面面相觑,不明白公孙昶到底是何意思,只能一起答道“唯。”
父子四人骑上马,沿着城外小路,一路漫无目的走着,足足走了半刻种之后,公孙昶才稍稍放缓马速,开口说道“老夫归附蓟城,汝等三个有何想法,可以尽皆将来。”
“这···”
“无须